close
位於臺北市汀州路與師大路的臺北市「客家文化主題公園」,
前身是臺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。
園區分為:
戶外景觀、客家文化中心、戲劇中心、敬字亭、伯公亭......。
敬字亭又名聖蹟亭、敬聖亭、字紙亭、惜字亭。
客家先民「晴耕雨讀」,因而養成「敬惜字紙」的美德,
每一戶家人的神桌底下會擺一個字紙簍,將不要的紙丟入其內,
等著拾字紙的老人,挑著扁擔及字紙竹籮筐,再將字紙交給老人帶到敬字亭去焚燒,
表示對於讀書人及知識的敬重。因而敬字亭也成為客家族群敬文惜字的精神象徵。
可別傻傻的把它當成是廟裡的金亭唷!
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裡,土地神為最重要的守護神,
並把土地公稱作「伯公」,
直接把土地公當作親屬,表示尊敬和親暱。
臺灣早期產菸,種菸自播種到收成過程非常艱辛,
但在利潤比其他農作物有保障的前提之下,勤儉刻苦的客家人,甘心守著這份行業,
每年秋末至翌年春天是菸忙時期,春節期間還得守著燻烤菸葉,
在此歷史背景下,菸樓便成為客家農村裡特有的景象之一。
經由溝渠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,
以客家文化、生態保育、休閒健康為藍圖,節能環育,綠能造景,
不只象徵客家族群「生態永續、敬天愛物」的精神,
同時發揮客家生活智慧,體驗與環境共生的意義,也符合現代環保的概念。
園區內的跨堤平臺,
是延續「整治活化淡水河」的親水城市主張,
結合舒適的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,
串聯客家文化主題公園、臺大水源校區、河濱綠地、公館商圈與寶藏巖共生藝棧,
打造公館水岸新世界的親水觀光軸帶,
透過主題公園與河濱公園間的平台,
讓民眾暢遊在人文、休閒與觀光的親水環境。
全站熱搜